你的位置:百家百乐 > 百家百乐介绍 > >沂蒙百崮:塌山与1668年大地震(临沂市蒙阴县)
热点资讯
百家百乐介绍

沂蒙百崮:塌山与1668年大地震(临沂市蒙阴县)

发布日期:2025-01-23 06:50    点击次数:139

塌山与1668年大地震

文/图 陈永杰

塌山,又称塌崮、狮子崮,位于临沂市蒙阴县岱崮镇驻地西北4公里,海拔521米,面积0.5平方公里。塌山位于中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的岱崮地貌核心区域的东北部,往东约3公里处即沂源县界,东、西分别有梓河、抬头河经过。

《蒙阴县地名志》(1983)记载:“据清《蒙阴县志》载,清康熙七年(1668年),因地震此山倒塌一半,故名塌山。”但查清康熙十一年(1672)屈逸乘主修、康熙二十四年(1685)刘德芳主修、宣统三年(1911)沈黻清主修的3部《蒙阴县志》,均未查到有关“塌山”的记载。刘德芳主修《蒙阴县志》记载了今塌山附近的以下三山:“风门山,在城东北五十五里。长平山,在城东北六十里。贡壁山,在城东北七十里,一名珍珠山。”不知如今的“塌山”是否其中的一座?

展开剩余90%

说起塌山,当地人没有不提及1668年大地震的,因为正是这场大地震,将此山震塌一半,才有了“塌山”这个名字。据《郯城县志》(2001)记载,1668年7月25日晚8时(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发生的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郯城县东北郯城、临沭两县交界处,震源深36公里,震级8.5级。极震区沿沂沭断裂带分布,有感范围波及河北、辽宁、山西、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江西、浙江、福建10余省400多县,总面积达100万平方公里。地震造成的破坏极为严重,史称“旷古奇灾”。8度以上重灾区达38州县,有记载的受灾区达155处之多。极震区烈度为12度,面积1700平方公里,尤以郯城、沂州、莒州为甚。

这次大地震,地处沂沭断裂带腹心地带的郯城受灾最为惨重,清康熙两版《郯城县志》均有详细记载,其中冯可参主修、清康熙十二年版《郯城县志》记载如下:“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大震,号声自西北来,一时楼房树木皆前俯后仰,以顶至地者二三次,遂一颤即倾,城楼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塌如平地,打死男妇子女八千七百有奇,查上册人丁,打死一千五百有奇。其时地裂泉涌,上喷二三丈高,遍地水流,沟浍皆盈,移时即消化为乌有。人立地上,如履圆石,辗转摇晃,不能站立,势似即陷,移时方定,阖邑震塌房屋约数十万间,其地裂处,或缝宽不可越,或缝深不敢视。其陷塌处,皆如阶级有层次,裂缝两岸,皆有淤泥细沙,其所陷,深浅阔狭,形状难以备述,真为旷古奇灾。”史志记载的这次地震破坏情况有:地面变形,地裂山崩,喷沙涌水,城池、民房、寺庙等建筑倒塌,人员伤亡等。为了说明这次“灾震之祸烈而惨”,该志举例记载了李献玉等三家受灾的详细情况:“庠生李献玉屋中裂缝,存积一空,献玉陷入穴中,势似无底,忽以水涌浮起,始得扳岸而出。廪生李毓垣有麦一箘,陷入地中,仅存数握。又廪生高德懋夫妻子女,家口共计二十九人,仅存一男一女,其余尽皆打死。其时死尸遍野,不能殓葬者甚多。凢值村落之处,腥臭之气,达于四远,难以具载。”一家29人死掉27人,可谓惨矣!无怪乎清康熙《郯城县志》称之为“旷古奇灾”!

1668年的这场大地震,郯城、临沂、莒县受灾最重,对这次大地震的称呼,各书记载不一,计有郯城大地震、临沂大地震、郯城—临沂大地震、郯城—莒县大地震、郯城—麦坡地震等,本文统一称呼为“1668年大地震”。

蒙阴县虽然位于沂沭断裂带的次级构造上,但因1668年大地震而受灾的情形也很严重,屈逸乘主修的清康熙《蒙阴县志》记载了时任训导毛干霄所撰《地震篇有引》一文,文中描述说:“第见厅楼软掉,互相颉颃,隐隐轰轰雷声东走,须臾间耳畔大噪,有似沸鼎……井溢水过颡矣,地裂出沙有尺许矣,星宿陨落如雨矣,山崩矣,阡陌禾稼陷作坎矣,某人覆压死矣,驿客往来,传某店旅全倾殁矣,无收瘗而遗臭矣。几郡几县,几镇几屯,横亘延袤,几百几千里,惨伤骇闻。而近者之仓况,尤不忍见,人无所定,举家避移,庐岭巅,栖灵宇(指祠堂或寺庙),不复类聚群分。”

可见受1668年大地震影响,当时的蒙阴境域内也是“山崩地裂”,塌山,就是因这场大地震倒塌一半而得名的。沿“军工小镇”岱崮镇旅游路,至台头村东,东北拐至和山根村,东可登荷叶崮(和山),北可登塌山,两崮相距不足1公里。为一睹这座因地震而导致自然面貌被破坏被改观的塌山如今是个什么样子,2024年12月22日,上午从荷叶崮下来后,就直奔北面不远的塌山而去。

从南面山梁脊部,穿过黄荆丛到崮南端悬崖底部,迎面岩体酷似狮子头,因而塌山又有“狮子崮”之称。站在狮子头崖底,这情形和感觉,像极了攀爬南面3公里处的卧龙崮的龙头,一狮头,一龙头,都是南头北尾,只是卧龙崮有一面2米多高的光滑岩面,无可抓之处,没敢硬试。而高度差不多的塌山南侧悬崖,岩石垒叠,层层缩进,且多凸出的岩角可抓,我决定一试。小心翼翼地,不一会儿就成功登顶!顶部迎面是大片松林,沿崮顶东沿北行,没走多远就发现崮体东侧的许多岩柱,依附于高耸崮体,若即若离。试探着踩到边上,拍照后迅即退回,万一踩塌了,岂不麻烦?这些摇摇欲坠的岩柱和崮坡的许多巨大落石,应该就是1668年大地震形成的遗迹。

崮体南北狭长,东、西、南三面悬崖,崮顶、崮坡为密密松柏,顶部有小路贯穿南北。塌山、塌崮、狮子崮,那个名字好?官方志书中称“塌山”,我觉得还是按地貌称其为“塌山崮”较好。

因地震导致山体崩塌的现象十分普遍,塌山崮之外,1668年大地震还导致时属莒州的马蓍山山崩四散,五庐崮山劈裂一半,阎家崮、旋风朵、马齐山、大山各裂一半,《章丘县志》称当时“龙山山崩”,赫赫有名的枣庄熊耳山大裂谷就是一条由这次地震而形成的天然大裂谷。

《蒙阴县地名志》说的“倒塌一半”怎么理解?是东西两侧都塌?还是一侧塌掉?不知地震震塌的是哪一面?东侧崖壁近乎直立,但崮坡大些的落石很少;西侧稍缓,崮坡落石较多。估计两侧都有震塌现象,当时我认为西侧崩塌严重些,但回来后查阅资料时,发现有网友说康熙七年大地震时塌山塌下大部,掩埋了上旺半个村庄,砸了72盘碾,埋了72口井,毁坏惨重。看样子是东西两侧都有倒塌。

1668年的这场“旷古奇灾”,“霪澍绵昼夜”,百姓“野宿露处,苦何胜言”!据网络消息,2025年1月7日上午9时许,我国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了6.8级地震,我们英勇的人民子弟兵发扬传统,克服困难,当日下午4点许,整建制部队就进入灾区,10个小时后,灾区人民吃上了现场制作的热乎菜。同一天,美国西部发生了山林大火,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许多富人区的别墅毁于一旦。相比中国的高效救灾,美国的救火效果就很难让人满意了。一边是可控的山林大火让好多人失去了别墅,一边是不可控的地震,而灾民很快就住进了温暖的安置房,这既说明了中国的军民鱼水情深,也体现了中国灾后救援的“中国速度”。

我知道的登顶路有两条:从南侧攀狮子头,难度较大;西北侧有小路,方便省力。这次我是从南侧上,从西北侧下。综合史料记载,结合实地探访情况,可将塌山简要概括如下:清康熙七年(1668年)发生的大地震将此山震塌一半,故名塌山;因具备崮貌形态,从南侧远望,巨大岩层形似狮子,故又名塌崮、塌山崮、狮子崮。崮体狭长,呈南北走向,顶部平坦,密植松柏。

2025年1月19日

塌石崮全貌

狮头西侧

狮头俯瞰

狮头远貌

狮头近貌

狮头顶部

东侧悬崖

东侧悬崖

东侧悬崖

东侧落石

东侧落石

东侧落石

东侧落石

西侧落石

路线图

郯庐地震带示意图

发布于:山东省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友情链接: